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陕北黄土高原窑洞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论文资料)

2025-04-11 本站作者 【 字体:

第25卷 第6期

2006年 12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25 No 6Dec 2006

陕北黄土高原窑洞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

白 凯,吴成基,苏慧敏,马彦飞,姚 宏(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62)

摘要:窑洞不仅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孕育了黄土高原浓重的民俗民情、体现了人地和谐发展观的文化形式;窑洞文化是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深度开发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文章结合陕北旅游发展实际,全面分析了旅游开发面临的机遇和问题,进一步提出了陕西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应当抓住陕北红色旅游热这个发展契机,采取依托延安、深挖窑洞文化内涵、将窑洞旅游与其它旅游项目捆绑推出等策略和建议,使窑洞文化旅游成为发展陕北旅游的新亮点。

关 键 词:窑洞文化;黄土文化;旅游开发;陕北

中图分类号: F592 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Ο2363(2006)06Ο0076Ο04

窑洞穴居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人们至今仍保持着的最重要的居住方式,它作为一种载体,传承了千百年来人与环境的协调观,并由此产生出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窑洞文化。窑洞文化和黄土地貌环境的有机结合,则形成了地域特色明显的黄土文化。今天看来,这种窑洞文化不但具有继承性,而且在新形势下还不断创新。当窑洞不再作为单一居住功能利用的时候,它的文化内涵则愈加突而成为黄土高原特有的旅游资源。

窑洞是陕北黄土高原黄土丘陵区最具特色的人居建筑,是当地最主要的居住方式。以往人们对窑洞的认识多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生活的载体,如果说老祖先建窑洞是为了御寒避热的生存需要,那么,经过千百年来的生生息息,人们已经赋予窑洞太多的内涵,长期以来,已不满足于将其仅作为居住的场所,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在享受。它展示给今人的是千百年来斯人斯地和谐相处的天地合一之美、乡土气息之美。窑洞居住方式所衍生出的简朴、纯厚、善良、好客和顽强的精神,强烈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是这片黄土地上人们性格的写照。

1 陕北窑洞概况及文化内涵

1.1 概况

窑洞建筑在陕北存在历史悠久。 2004年在陕北吴堡县发现的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

收稿日期: 2006- 02- 27;修回日期: 2006- 09- 12

作者简介: 白凯(1974- ) ,男,陕西西安人,博士,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及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研究,(E-mail)bai kaifrance@ya2

hoo com cn。

代晚期)的大型史前人类聚落遗址“后寨子峁遗址”证明在4500年以前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窑洞。窑洞修建形式及选址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经济文化水平的变化,也反映人居环境的改变。现存窑洞因为地形条件、窑洞结构、建筑材料等特点,分为土窑、接口窑及砖石拱窑。

土窑可称为第1代窑洞民居,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多为此类窑洞,临坡、依沟、沿河修建,修建简单,工程量小,窑内设施简陋,更多的是受到环境的制约,完全是人对环境的简单适应,是人类面对恶劣生态环境的一种无奈选择,是千百年来对先祖穴居生活的延续,是陕北这块贫瘠土地的代名词,但是,正是在这样的原始窑洞中,无形中孕育并保存着黄土高原文化的原汁原味。

接口窑出现于20世纪70,80年代前后,傍崖修建,挖掘好土窑后窑口处用木头、石块或砖头箍成拱状,以免窑口坍塌,或在旧窑窑口向外2,3m处,用砖块或石头建造(包括窑门和窗)半截与土窑相接。这类窑洞最深可达10,12m。

砖石砌窑用石头或砖块箍成弧形窑顶,后用黄土覆盖窑顶。此类窑洞一般建在切平后的黄土坡面上或川道中,或是孤立地建在较平坦的地区或川道中,内部为窑洞,外部似平房,称为“内窑外房”。此类窑洞一般深为8m,宽3.3m左右,居住时间也可达60,80年。

陕北地区现存最多窑洞是第3代砖石砌窑及砖石接口窑,这是人们在适应环境并对其进行适度改造以适应人居的结果,此类窑洞不但可更好地防御地质灾害而且更加注重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提高,讲究门脸和门窗的修饰,窑洞内部装饰已初显豪华讲究,进入窑

76期 白 凯等:陕北黄土高原窑洞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

洞,现代化气息扑面而至,家具电器摆设应有尽有,洋溢着陕北人民脱贫致富的喜悦,感受到一个欣欣向荣的动感黄土高原,这里正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

出现于20世纪80,90年代以后的第4代独立砖石拱窑,除窑洞背面靠山外,其他三面均为人工修筑墙体,因修筑自然地形依赖性弱,多分布于大型沟道、河流阶地及道路沿线。近年因陕北经济水平的增长,在延安、榆林两地还出现了采光、通风功能更好的两层结构的第5代窑洞。

1.2陕北窑洞的文化内涵

1.2.1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窑洞是人们为适应环境和生存所进行的一种创举。因此,在修建的时候充分考虑了环境的因素,利用黄土高原地貌沟谷纵横、梁高坡陡、平地稀少的特点,适应黄土高原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结合黄土高原巨厚的土资源,创造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原始穴居的独特建筑,显示出独特的生态观。其环境意识中的因地制宜,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古老哲学理念的精髓。

就窑洞本身而言,黄土层具有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穴居能起到较好的抵御黄河流域寒冬的作用。窑洞村落的修建因势利导,溶入自然,极具乡土特色,具有“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的特点[1] 。就窑洞建造类型而言,目前最多的是靠崖窑,这种窑洞后面的土崖一般高度多为10m余,尽管坡度很大,成陡倾状,但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同时注意选取整体结构完整的黄土崖,而且将陡崖立面设计成台阶状,保证了崖体和窑洞的稳定。极目眺望,在黄土的海洋中,窑洞或星星点点地散布于沟谷之中,或以窑洞群一排排顺着山坡台阶状展布,它们都最大限度地与黄土大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种自然生态之美。

1.2.2 人文理念的升华。凿穴而居是继承了远古先祖的洞穴居住的习性,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重和适应,因而是最早的人地和谐相处的典范。

窑洞和革命岁月相联,这是陕北窑洞的独特性所在。当人们回顾中国革命在延安的13个岁月,往往展现在脑海中的是****等老一辈革命家以陕北窑洞为背景的图像,可以说陕北窑洞是延安精神、中国革命艰苦奋斗的具体形象体现。也只有在陕北,窑洞才能被赋予这种特殊的理念。因此,陕北窑洞很早就在国内外旅游者心目中形成了特有的旅游形象认知,它更能比一般窑洞作为旅游资源推出。

陕北窑洞还体现了人们在与恶劣环境争斗中生存的勇气和信心,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达成的一种默契,正是有了这种默契,世世代代延续了陕北的人文风情

并不断发展形成鲜明的窑洞文化。这种悠久的历史承载功能,说明应该更珍视陕北的窑洞,关注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1.2.3 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陕北窑洞与黄土地的巧妙结合,构成一幅黄土高原人平静、简朴、与世无争的生活场景,无论是远观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群,还是俯视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天井窑群,都给人一种粗犷古朴、乡土味很浓的美感。薄雾弥漫的沟谷、点缀其间的窑洞、树丛环绕、院落宽敞、红红的辣椒和金色的玉米高挂窑前,衬托出丰收的喜悦;红色剪纸、窗花,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袅袅升起的炊烟、公鸡的阵阵啼鸣,预示着又一个艳阳天的开始;既给人以浓郁的乡情和平和之感,又深切感受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新生活的激情。合着热情奔放的腰鼓,激扬高亢的信天游,构成和谐的黄土窑洞景观。

2 窑洞文化旅游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地域封闭,社会对窑洞的认识还很肤浅,一是将其仅作为一种特殊的居住方式,仅仅是看稀奇,二是将窑洞和贫穷落后联系,三是因对革命圣地延安的认识,很自然将其与中国革命相联。

基于上述,以往对窑洞旅游,停留在浅层次的窑洞建筑、窑洞起居生活观光上,或者是作为陪衬革命领袖丰功伟绩的居住地而推出。一些民俗民情的展现也很分散凌乱,对窑洞的文化内涵不论从力度和内容上均缺乏系统的挖掘。当前,红色旅游的发展成为开发和提升陕北窑洞文化旅游的重要契机,作为陕北特有的文化现象,这种极富特色的文化正渴望着被世人了解和认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窑洞文化的魅力能使其完全做到世界级的精品,而围绕窑洞开展旅游就应该是很好的切入点。

今天,我们在窑洞观光和参与民俗活动的同时,更注重“文化”二字,是在品尝并解读一种文化,给我们以心灵的感受和理念的升华,因此,这种旅游应该称为陕北窑洞文化旅游。

3 窑洞文化旅游开发的机遇和问题

3.1 窑洞文化旅游开发的机遇

3.1.1 红色旅游热带来的机遇。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陕北地区的延安革命纪念地是全国重点培育的12个红色旅游区之一;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中,陕西省仅有的一条

8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25卷

(西安—洛川—延安—子长—绥德—榆林线)大部分处于陕北地区。 2004年延安成为全省旅游增长最快的地市之一,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89.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3亿元人民币[2] 。陕北地区是陕西省红色旅游发展最好的地市,该地区的大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都和窑洞紧密相连。

3.1.2 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由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今天,黄土高原已发生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恢复。退耕还林,种树种草使大片黄土梁峁坡地绿了起来,郁郁葱葱、青山绿水已不再是奢望,黄土高原充满着生机。窑洞不再是贫穷的代名词,长期积淀形成的窑洞文化正在黄土地上继承和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大批新建窑洞无论在建筑艺术和功能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完善,人们也更有余暇时间重温民俗民情带来的欢乐,他们希望与外界沟通交流,这无疑是对窑洞文化旅游的巨大促进。

3.2 与窑洞文化旅游关联的问题

3.2.1 区域开发力度冷热不均,呈现中心热周边冷的格局。从空间角度讲,当前的陕北窑洞旅游,主要集中在延安市宝塔区以内的革命历史遗迹,而周边区县窑洞景观保存较好的地区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 2005年上半年,延安地区接待海内外旅游者总人数为271.85万人次,共取得旅游综合收入11.6亿元,其中,黄陵约占25%,延安市区约占25%,洛川约占到10%,宜川约占15%,子长约占5%,安塞约占4%,志丹约占2%,吴旗约占2%[3] 。从资源开发的角度,虽然陕北窑洞旅游已经得到初步的开发,但是其开发只限于和红色旅游资源相关的“红色窑洞”,延安周边地区乡土窑洞旅游资源基本处于原生态状态。而这些乡土窑洞则构成陕北窑洞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当地居民千百年来生活的真实写照,孕育了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风民情。

3.2.2 旅游形式过于单一,窑洞旅游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体验式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但陕北旅游目前的主要形式,包括已开发的红色窑洞旅游,仍以观光游览为主,景点讲解员带领游客对具有革命意义的窑洞建筑进行讲解宣传,说教味太浓,旅游过程显得太沉重、单调。这种形式的旅游方式对大部分游客只能在当时留下点滴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旅游活动中进行“体验”会使游客感受深刻[4] 。因此,目前陕北窑洞旅游所存在的形式,不论是已具开发雏形的“红色窑洞”还是未开发的“乡土窑洞”要适应体验背景下的旅游发展形势,窑洞旅游形式的革新是关键。

4 开发陕北窑洞文化旅游建议

4.1 依托红色旅游中心延安,开辟窑洞旅游专线

延安市区的红色窑洞因为历史原因,其知名度较高,游客数量较大。除此之外,在陕北其他地区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其他窑洞群落,如米脂的杨家沟;佳县的吴旗镇民居群落、延川的千年古窑和碾畔窑洞民俗馆、刘家大院;延安市郊万花乡花园屯厦子窑、土窑等都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将陕北散布的窑洞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变竞争机制为互补机制,建议在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西安—洛川(洛川会议纪念馆)—延安(宝塔山、枣园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凤凰山、清凉山旧址、“四八”烈士陵园)—子长(瓦窑堡会议旧址、子长烈士纪念馆)—绥德—榆林进行丰富和延伸构成两条融合陕北窑洞旅游的特色线路。 (1)陕北窑洞旅游延安环线:宝塔山—枣园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凤凰山—清凉山旧址—万花山特色窑洞旅游线路; (2)陕北窑洞旅游东北环线:延安革命窑洞群落—米脂窑洞庄园—佳县吴旗民居群落特色窑洞旅游线路。

4.2 突出红色窑洞主体地位,深挖旅游文化内涵

革命圣地是延安及陕北地区的认知形象定位,其形象已经为世人所接受,其物化形象是陕北的土窑洞和延安的宝塔山,在红色旅游的发展机遇下,突出“红色窑洞”的主体形象地位,以“红色窑洞”为陕西红色旅游的视觉识别形象;以“窑洞孕育了中国革命”、“从窑洞中走向胜利的中国革命”、“中国革命的象征——窑洞”、“小米飘香,窑洞迎客,开放的陕西欢迎您”等宣传口号来扩大陕北窑洞文化的影响,促使陕北窑洞旅游得以进一步的开发。

窑洞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关键是陕北民风民情特色窑洞的展现。窑洞文化的内涵就是陕北窑洞主人平实生活劳作中体现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乐观、淳朴性格。如修窑前请阴阳风水先生对风水的诊断表现对神灵的敬拜;窑洞的数量一排三孔、五孔、七孔或阶梯多孔窑洞,表现了血缘关系的近疏;陕北剪纸的窗花、简约实用的木质门窗和造型粗犷自然的石刻艺术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闲暇在窑洞前创作和演绎的陕北说书等。陕北窑洞旅游的开发就是让游客随意性的参观感受陕北人民生活的窑洞民居,体验窑洞主人们的饮食、劳作,让窑洞居住者乐观淳朴及热爱生活的态度影响游客,使游客在不经意中体验陕北窑洞文化的精髓。

4.3 开展民俗民情窑洞旅游

红色窑洞旅游的开发,是时代和历史的机遇,陕北

96期 白 凯等:陕北黄土高原窑洞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

窑洞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借助红色窑洞的发展机遇,以展现“民俗民情”窑洞为主要发展方向。展现应体现在窑洞的吃、住、行、游、娱等的体验性旅游项目的设计上。在“民俗民情”窑洞旅游开展的初期阶段,应在上述所提及旅游环线散落布点,鼓励当地居民在劳作之余参与该项目的开发,使“民俗民情”窑洞以原生态方式展现给游客;在该项目发展初具规模阶段可以散落布点和集中展示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游客需求给予不同“民俗民情”窑洞的展示,其中具体的旅游项目可考虑以家庭窑洞旅馆的形式接待游客,让游客体验睡土炕、剪窗花、纺线线;在米脂、绥德、佳县等环线住宿地体验骑毛驴串亲戚、看地主庄园、推石磨碾粮等。

4.4 综合包装进行市场促销

陕北的窑洞旅游有其独特的区位条件和限制,单独促销较难,应同其他旅游项目组合进行推出。考虑到窑洞文化和陕北旅游紧密的联系,陕北窑洞旅游和其他旅游形式综合包装进行市场促销较为理想。陕北地区可开展的旅游项目较多,如寻根祭祖游、革命圣地游、黄土风情游、黄土地貌游等,以上所提的旅游项目都和窑洞旅游有很好的交叉点,在以相对成熟的旅游项目中突出陕北窑洞旅游的独特性,提高窑洞旅游的知名度,在推荐促销中,适当加强窑洞文化旅游的宣传,使之成为陕北旅游发展的另一个亮点,促进旅游的持续繁荣。

4.5 窑洞旅游与地貌景观旅游互动发展

最近,有学者提出,应将黄土高原地貌景观作为旅游资源挖掘开发[5] 。在开发过程中,窑洞文化无疑是很重要的一块,正是有了窑洞文化的衬托,使地质地貌旅游更显得有人性化、有动感,更富有黄土高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以壶口瀑布、洛川黄土、延川蛇曲3个国家地质公园为主体的黄土高原地质地貌旅游正在形成,窑洞文化旅游应该尽早搭上这班车,在地学旅游专线上配置一定的窑洞旅游项目,以地学景观为载体和背景,达到与地学旅游互动发展的目的,将窑洞文化旅游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方李莉 陕北人的窑洞生活:历史、传承与变迁[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5(2) :26-

30

[2] 马耀峰,李旭,梁雪松,等 陕西红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5(4) :

22- 26

[3] 艾庆伟,赵宝玉 延安上半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1 6亿元[N]陕西日报,2005- 08- 07

[4] 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 旅游科学(2003 )17(4) :7- 10

[5] 吴成基,陶盈科,林明太,等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J] 山地学报(2005)23(5) :513- 519

A Study on Cave D welling Culture in the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 Tour Exploring

BAI Kai ,WU Cheng2ji , SU Hui2min ,MA Yan2fei ,YAO H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ave dwelling is not only a unique construction formation, but also the culture formation of gestating the strong folk-custom of loess plateau and incarnating harmonious devel2opment of the person-earth; the cave dwelling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loess culture and person-cul2ture tour resource needed to deeply explored.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our developing of North2ern Shaanxi , the paper analyzed the opportunities and problems facing tour exploring.At the same time it put forward Shaanxi province that holds a great deal of tour resource snap at opportunity of developing Northern Shaanxi“Red Tour”.Making cave dwelling culture tour become the new sparkling spot of the northern of Shaanxi tour by taking serials methods such as depending Yan’an,further developing the cave dwelling culture connotation,finding the junction of the cave dwelling tour and the other tour projec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 cave dwelling culture; loess culture; tour exploring; the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阅读全文
加载中~
相关推荐

旅游地理学课件 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承财)教学幻灯片.ppt

旅游地理学课件 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承财)教学幻灯片.ppt
旅游地理学课件 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承财)教学幻灯片.ppt...

东极边贸城跨国第一岛黑瞎子岛及抚远旅游发展规划

东极边贸城跨国第一岛黑瞎子岛及抚远旅游发展规划
东极边贸城跨国第一岛黑瞎子岛及抚远旅游发展规划东极边贸城?跨国第一岛 ——黑瞎子...

台湾屏东垦丁国家公园

台湾屏东垦丁国家公园
垦丁国家公园坐落于台湾本岛的最南端,位于恒春半岛上,被大海环绕,东临太平洋,西靠...

中国将增设19个口岸进境免税店 盘点全球十大机场免税店

中国将增设19个口岸进境免税店 盘点全球十大机场免税店
据报道,我国将增设19个口岸进境免税店,本文为大家介绍所新增的19个免税店名单,...

拓展“旅游+演艺”模式 山东德州市着力打造文旅融合生动样板

拓展“旅游+演艺”模式 山东德州市着力打造文旅融合生动样板
山东德州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杂技之乡”的美称。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

韩国购物扮美新旅程.PDF

<strong>韩国购物扮美新旅程.PDF</strong>
韩国购物扮美新旅程.PDF,银联海外刷卡购物指南 韩国购物 扮美新旅程 最 实 ...

2024年春节济南市中区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时间

2024年春节济南市中区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时间
济南本地宝济南休闲提供2024年春节济南市中区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时间+地点有关的...

打洛镇是西双版纳与缅甸接壤的边陲小镇

打洛镇是西双版纳与缅甸接壤的边陲小镇
[呲牙]

广西县域经济网

广西县域经济网
田阳县位于广西西部,右江河谷中游。全县辖8个镇2个乡,设有152个行政村、4个社...

国庆节福利!一元钱抢邛崃天台山景区门票!1500张,手慢无

国庆节福利!一元钱抢邛崃天台山景区门票!1500张,手慢无
邛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微信
本站访客:15460
1097476955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8951535724

18951535724
返回顶部